半岛全站“新春到,好热闹,穿新衣,戴新帽”。过年的时候穿上一身寓意万象更新的新衣服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多姿多彩的新衣让年味儿越发浓郁。在峨山县半岛全站,彝家人的每一件新衣都是独一无二的“私人定制”,由心灵手巧的彝族姑娘一针一线缝制,新衣上的每一个图案都寓意着一份好愿景。
峨山彝绣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位于峨山县双江街道的摆依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寨。作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摆依寨全村96户371人,世世代代传承着彝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十一二岁的姑娘,个个都会彝族刺绣。
绣娘柏仙凤是市县两级刺绣工艺大师,她从小跟着母亲学裁衣刺绣。柏仙凤说半岛全站,按照祖辈留下来的传统,绣娘们通常会选用黑、白、红、蓝这几个色调的棉麻或土布,按个人喜好在绣布上绘制刺绣图案。
我十多岁开始学彝族刺绣,到现在我都一直在坚持绣,为了让彝族的刺绣继续传承下去,以后我还要把彝族刺绣传给我的女儿半岛全站。
在多年的彝族服饰制作中,柏仙凤不断融合现代元素,将彝绣运用到了现代婚纱、工作装、背包等服饰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彝绣风格。她告诉记者,近年来,“非遗+脱贫”在峨山县边远山区乡镇不断铺开,彝族刺绣给当地绣娘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我记得小时候过年穿一件新衣服是件很高兴的事情,那时候是我妈妈亲手缝、亲手绣给我们穿。但现在穿件新衣服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啦,我绣的一些饰品,像小镜子、小包包、手机壳等拿去卖,带动了村子里的很多妇女增加收入。
在双江街道新村村委会,绣娘龚存英家的阳台上半岛全站,堆满了各种颜色的布料,她正利用农闲时间赶制客户订购的新衣花样。在“公司+协会+基地+大师+绣娘”的模式下,峨山县每年有几百名“贫困绣娘”在家中做“新衣”,足不出户就能赚到2万元左右。
我十五六岁就开始绣花,二十多岁开始缝衣服,一直缝到五六十岁半岛全站,缝到现在,我每年逢二三十套新衣裳给人家。一件新衣服至少要一个多月才能制作完成。
如今,“彝绣”成了峨山县的新产业,摆依寨也建起了彝族刺绣文化传习馆,绣娘们手工刺绣的各式绣片、服饰、抱枕等琳琅满目。新的一年,新的愿景,彝家儿女们正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缝制新衣,过个美满幸福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