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校服什么样?孩子们自己选定;校园垃圾桶负荷过重,如何更好分类?学生们给学校拿出了解决方案;疏解整治后的腾退空间如何利用?学生们建议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在北京市各个中小学,“模拟政协”正在悄然引导着学生们从关心身边事到关注社会问题。截至目前,北京市“模拟政协”活动已经覆盖全市400余所中小学校,征集了近4万条建言。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20多位市政协委员通过“模拟政协”活动将学生的建言带上了北京市政协全会。
“夏季运动服女生的是裙裤,好看是好看,但几乎天天都有体育课,穿着不太方便。”“西服穿的机会不多,学生个头又长得快,一两年就得换,花费太大了,我不建议选西装。”“秋季制式这套,光是衬衫会不会冷?能不能搭配个坎肩?”“坎肩的实用性不强,要是在外面列队,两个胳膊多冷啊,加个开衫更好点儿吧?”参加这场围绕校服的激烈讨论,不是学校的老师们,而是学生们自己。在北京市第18中学附属实验小学“模拟政协”活动上,到底选什么样的校服?学生“委员”们决定自己做回主。
原来,此前学校的校服供应厂家因为种种原因不具备继续生产校服的能力了,换校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确定了几款备选校服样式后,学校通过家委会征求了家长意见。可校服主要是孩子们穿,学校决定再征求一下孩子们的意见。正好18中教育集团在小学阶段推广“模拟政协”,选校服就成了“模拟政协”的首个协商议题。
“高年级的每班推选出5名小政协委员,低年级的每班推选出3名小政协委员,第一届全会模拟议事的主题就定为校服样式协商。”18中附小副校长黄雅琴告诉记者,小“委员”们拿到了校服样式纷纷回到自己的班级开展调查。有的统计同学们的喜好,有的征求同学们的建议,然后形成自己的“提案”,在“政协会”上阐述自己的意见建议。
“大家都有话语权,充分摆出各种款式的优劣,通过协商,最终达成一致。”黄雅琴告诉记者,学校在最终确定校服样式的时候最大限度参考了“模拟政协”提交的“提案”,比如取消了西服制式,增加了毛线开衫。
校服样式确定了,新问题又来了:刚上二年级的孩子的校服绝大多数还能穿,六年级的孩子即将毕业,他们的校服如何更替?“模拟政协”也就此进行了专题座谈,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自然更新。有换新需求的孩子订购新款校服,这样学校会出现一段新旧校服并行的时期,但是不会造成浪费,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模拟政协”首个议题的成功让孩子们责任心“爆棚”,现在小“政协委员”们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了,不仅去发现问题,还开始尝试去解决问题。
北京市第18中学高三学生张迈至今还记得向校领导们递交《关于完善校园垃圾分类的提案》的场景,“模拟政协”社团的7位“提案人”用了40分钟向校领导们介绍了校园垃圾分类的问题和建议。而令他们高兴的是,根据他们的提案,如今学校里完善垃圾分类的措施已经逐步推开。
18中是北京市“模拟政协”基地校之一。张迈告诉记者,当时“模拟政协”社团商量开展活动的方向,“校园垃圾分类”从学生食堂饭菜品质、校门口早晚高峰拥堵等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
为了写好这份提案,“委员”们都动了起来:张豪、彭家博一个个看垃圾桶,实地调查学生们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北校区天井垃圾桶带来的环境问题,发现垃圾桶负荷过重,有些垃圾直接被扔在桶外,其中很多还是饮料瓶等可回收资源;杜威良和刘喆去盯守学校两台智能投瓶机的使用情况,发现投瓶机位置有点儿偏,利用率并不高;李博轩、张浩然去找保洁阿姨了解校园垃圾的构成,发现主要是食品袋、塑料袋、饮料瓶、废纸张等,进行垃圾分类较好操作。“我还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发动老师、同学们转发,当时就有400多个师生填写了问卷,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师生对校园垃圾分类的看法。”张迈说。
汇总了学生“委员”们的调查研究,“模拟政协”开始“协商议政”,达成的共识是:校园垃圾种类比较固定,进行垃圾分类较好操作,有助于帮助同学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模拟政协”社团的学生们根据调研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学校也积极采纳了孩子们的建议。比如“提案”中建议学校应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18中教育集团内的各所学校在同一时间段内组织了垃圾分类班会课;“提案”建议调整智能投瓶机位置,如今北校区的智能投瓶机已经搬家了,学生们可以轻松将瓶子送入“新家”。校园内的垃圾分类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们这份提案,还被校长带上了丰台区人民代表大会,管校长提出的是《关于完善方庄地区校园垃圾分类的建议》,他在我们提案的基础上又根据方庄教育集群内所做的调查进行整合,让垃圾分类扩展到周边学校和整个地区。”张迈告诉记者,这份“提案”的影响力还在延续,升入高三后,他们这批同学已经逐步“隐退”,学弟学妹们开始接力,目标定在校园垃圾分类如何与校外机构、组织、部门合作,探索分类后的回收体系,还准备在学校各个班级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箱设计制作活动,让垃圾分类更加有效果。
除了自己校园、身边的事情,“模拟政协”还让学生们开始关注社会,将视角放到了学校外面的广阔空间。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经有20多位政协委员通过“模拟政协”活动将学生的建言带上了北京市政协全会。其中,北京四中学生郭辰越提出的“利用疏解空间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心”的“提案”引就起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创新学院主任张毅的关注。
郭辰越从初一就开始参与了旨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雏鹰建言行动”,他提出的《园博园后期规划与利用》、《不可滥用成语,曲解中国文化》等建言都被政协委员作为提案素材带上北京市两会。郭辰越还是北京市第一位参加“翱翔计划”的初中生,“翱翔”在科学世界中的他,还不忘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案”。
“中学生的很多实验都需要借助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来完成,否则很多想法就只能是空想,很难去实践,更别提变成现实了。”郭辰越说,他还特意到北京市的各大科普场馆去调研,发现这些科普场馆提供的服务以参观和体验为主,基本上没有科学探究和操作的条件。
“希望可以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心,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做实验,给青少年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条件。”郭辰越建言。
张毅委员一直比较关注非首都功能疏解问题,她结合自己的调研将郭辰越的想法吸纳进了自己的提案中,提交了《关于充分挖掘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后的空间规划与利用,广泛建设青少年科技探究与体验中心》的提案,这份提案得到了郭涵、陈丽等17位来自不同社会领域委员的附议,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在提案办复时表示将不断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空间,探索打造“30分钟科普服务圈”,研究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规划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空间的具体方式。市教委表示,实体化建设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一步将会同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委等相关部门对其可行性及定位、功能、规模等内容进行深入论证。
为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敢于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自主建言,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向社会提出建议,2010年张毅等3位北京市政协常委共同发起了“雏鹰建言行动”。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雏鹰议事”,推动“模拟政协”的开展,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政协、感受政协。这一探索得到了全市专家、领导、中小学校以及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半岛全站,市政协也多次邀请师生参加政协的重要会议,很多委员积极参加“模拟政协”活动。
截至目前,北京市“模拟政协”活动覆盖全市400余所中小学校,已经征集了近4万条建言,其中不少“模拟提案”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素材,被带上两会。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创新学院主任张毅说,“模拟政协”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欧美国家有普及政治常识的公民课,还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本国的政治制度。通过“模拟政协”可以让我国中小学生在协商、民主的宽松氛围下议身边事、社会事、国家事,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积极建言献策、增强社会责任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探索。
张毅说,“模拟政协”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写“提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眼睛,在“模拟政协”开展过程中要引导青少年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现实问题半岛全站,要鼓励中小学生就其观察到的问题进行调查、探索并尝试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引领学生们走出象牙塔,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
目前,北京市正在全市建立“市-区-校”三级青少年建言及议事机制,也呼吁更多有建言经验、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参与进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校服什么样?孩子们自己选定;校园垃圾桶负荷过重,如何更好分类?学生们给学校拿出了解决方案;疏解整治后的腾退空间如何利用?学生们建议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在北京市各个中小学,“模拟政协”正在悄然引导着学生们从关心身边事到关注社会问题。截至目前,北京市“模拟政协”活动已经覆盖全市400余所中小学校,征集了近4万条建言。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20多位市政协委员通过“模拟政协”活动将学生的建言带上了北京市政协全会。
“夏季运动服女生的是裙裤,好看是好看,但几乎天天都有体育课,穿着不太方便。”“西服穿的机会不多,学生个头又长得快,一两年就得换,花费太大了,我不建议选西装。”“秋季制式这套,光是衬衫会不会冷?能不能搭配个坎肩?”“坎肩的实用性不强,要是在外面列队,两个胳膊多冷啊,加个开衫更好点儿吧?”参加这场围绕校服的激烈讨论,不是学校的老师们,而是学生们自己。在北京市第18中学附属实验小学“模拟政协”活动上,到底选什么样的校服?学生“委员”们决定自己做回主。
原来,此前学校的校服供应厂家因为种种原因不具备继续生产校服的能力了,换校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确定了几款备选校服样式后,学校通过家委会征求了家长意见。可校服主要是孩子们穿,学校决定再征求一下孩子们的意见。正好18中教育集团在小学阶段推广“模拟政协”,选校服就成了“模拟政协”的首个协商议题。
“高年级的每班推选出5名小政协委员,低年级的每班推选出3名小政协委员,第一届全会模拟议事的主题就定为校服样式协商。”18中附小副校长黄雅琴告诉记者,小“委员”们拿到了校服样式纷纷回到自己的班级开展调查。有的统计同学们的喜好,有的征求同学们的建议,然后形成自己的“提案”,在“政协会”上阐述自己的意见建议。
“大家都有话语权,充分摆出各种款式的优劣,通过协商,最终达成一致。”黄雅琴告诉记者,学校在最终确定校服样式的时候最大限度参考了“模拟政协”提交的“提案”,比如取消了西服制式,增加了毛线开衫。
校服样式确定了,新问题又来了:刚上二年级的孩子的校服绝大多数还能穿,六年级的孩子即将毕业,他们的校服如何更替?“模拟政协”也就此进行了专题座谈,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自然更新。有换新需求的孩子订购新款校服,这样学校会出现一段新旧校服并行的时期,但是不会造成浪费,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模拟政协”首个议题的成功让孩子们责任心“爆棚”,现在小“政协委员”们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了,不仅去发现问题,还开始尝试去解决问题。
北京市第18中学高三学生张迈至今还记得向校领导们递交《关于完善校园垃圾分类的提案》的场景,“模拟政协”社团的7位“提案人”用了40分钟向校领导们介绍了校园垃圾分类的问题和建议。而令他们高兴的是,根据他们的提案,如今学校里完善垃圾分类的措施已经逐步推开。
18中是北京市“模拟政协”基地校之一。张迈告诉记者,当时“模拟政协”社团商量开展活动的方向,“校园垃圾分类”从学生食堂饭菜品质、校门口早晚高峰拥堵等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
为了写好这份提案,“委员”们都动了起来:张豪、彭家博一个个看垃圾桶,实地调查学生们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北校区天井垃圾桶带来的环境问题半岛全站,发现垃圾桶负荷过重,有些垃圾直接被扔在桶外,其中很多还是饮料瓶等可回收资源;杜威良和刘喆去盯守学校两台智能投瓶机的使用情况,发现投瓶机位置有点儿偏,利用率并不高;李博轩、张浩然去找保洁阿姨了解校园垃圾的构成,发现主要是食品袋、塑料袋、饮料瓶半岛全站、废纸张等,进行垃圾分类较好操作。“我还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发动老师、同学们转发,当时就有400多个师生填写了问卷,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师生对校园垃圾分类的看法。”张迈说。
汇总了学生“委员”们的调查研究,“模拟政协”开始“协商议政”,达成的共识是:校园垃圾种类比较固定,进行垃圾分类较好操作,有助于帮助同学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模拟政协”社团的学生们根据调研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学校也积极采纳了孩子们的建议。比如“提案”中建议学校应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18中教育集团内的各所学校在同一时间段内组织了垃圾分类班会课;“提案”建议调整智能投瓶机位置,如今北校区的智能投瓶机已经搬家了,学生们可以轻松将瓶子送入“新家”。校园内的垃圾分类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们这份提案,还被校长带上了丰台区人民代表大会,管校长提出的是《关于完善方庄地区校园垃圾分类的建议》,他在我们提案的基础上又根据方庄教育集群内所做的调查进行整合,让垃圾分类扩展到周边学校和整个地区。”张迈告诉记者,这份“提案”的影响力还在延续,升入高三后,他们这批同学已经逐步“隐退”,学弟学妹们开始接力,目标定在校园垃圾分类如何与校外机构、组织、部门合作,探索分类后的回收体系,还准备在学校各个班级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箱设计制作活动,让垃圾分类更加有效果。
除了自己校园、身边的事情,“模拟政协”还让学生们开始关注社会,将视角放到了学校外面的广阔空间。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经有20多位政协委员通过“模拟政协”活动将学生的建言带上了北京市政协全会。其中,北京四中学生郭辰越提出的“利用疏解空间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心”的“提案”引就起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创新学院主任张毅的关注。
郭辰越从初一就开始参与了旨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雏鹰建言行动”,他提出的《园博园后期规划与利用》、《不可滥用成语,曲解中国文化》等建言都被政协委员作为提案素材带上北京市两会。郭辰越还是北京市第一位参加“翱翔计划”的初中生,“翱翔”在科学世界中的他,还不忘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案”。
“中学生的很多实验都需要借助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来完成,否则很多想法就只能是空想,很难去实践,更别提变成现实了。”郭辰越说,他还特意到北京市的各大科普场馆去调研,发现这些科普场馆提供的服务以参观和体验为主,基本上没有科学探究和操作的条件。
“希望可以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心,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做实验,给青少年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条件。”郭辰越建言。
张毅委员一直比较关注非首都功能疏解问题,她结合自己的调研将郭辰越的想法吸纳进了自己的提案中,提交了《关于充分挖掘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后的空间规划与利用,广泛建设青少年科技探究与体验中心》的提案,这份提案得到了郭涵、陈丽等17位来自不同社会领域委员的附议,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在提案办复时表示将不断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空间,探索打造“30分钟科普服务圈”,研究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规划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空间的具体方式。市教委表示,实体化建设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一步将会同市财政局半岛全站、市规划和自然委等相关部门对其可行性及定位、功能、规模等内容进行深入论证。
为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敢于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自主建言,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向社会提出建议,2010年张毅等3位北京市政协常委共同发起了“雏鹰建言行动”。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雏鹰议事”,推动“模拟政协”的开展,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政协、感受政协。这一探索得到了全市专家、领导、中小学校以及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市政协也多次邀请师生参加政协的重要会议,很多委员积极参加“模拟政协”活动。
截至目前,北京市“模拟政协”活动覆盖全市400余所中小学校,已经征集了近4万条建言,其中不少“模拟提案”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素材,被带上两会。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创新学院主任张毅说,“模拟政协”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欧美国家有普及政治常识的公民课,还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本国的政治制度。通过“模拟政协”可以让我国中小学生在协商、民主的宽松氛围下议身边事、社会事、国家事,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积极建言献策、增强社会责任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探索。
张毅说,“模拟政协”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写“提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眼睛,在“模拟政协”开展过程中要引导青少年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现实问题,要鼓励中小学生就其观察到的问题进行调查、探索并尝试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引领学生们走出象牙塔,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
目前,北京市正在全市建立“市-区-校”三级青少年建言及议事机制,也呼吁更多有建言经验、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参与进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